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创新思维内在动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创新思维内在动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创新思维的动力源?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它能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作出创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培根也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间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
不少心理学家甚至认为,科学上很多重大进展与发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进的。
比如,两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屈原曾面对长空,发出著名的天问,他问天问地,问人情***,问世道沧桑,问四季变化,这些问题后来成了科学家、哲学家们思考研究的课题,唐代的柳宗元为此专门作了一篇《天对》予以回答。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对屈原提出的问题可以做出比柳宗元当年准确得多的回答,但《天问》留给我们的思考已远远超出了问题的本身。
创新思维的动力源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突破,不是修修补补,不能小打小闹,更不能止步守旧。
其次,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是新思维,新技术,新知识,新理想。当今世界是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理论知识,日新月异,瞬间更新。没有一种强烈的对新知识渴求愿望动力,创新也是很难成功的。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创新思维要以问题为导向,彰显出强烈的“问题意识”。推动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立足新时代,寻找新思路,解决新矛盾,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提升新水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什么是人类创新思维产生的源泉?
社会实践才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唯有实践出真知。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的源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特有的精神文化成果,离开了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新、创造。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这种实践为的是增加利益总量,需要对事物和发现的利用和再创造,特别是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 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创新思维是人的思维最精华部分,通过应试教育来培养,可以吗?
这个问题及相关方面的研究实践正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改革所需要着力的地方。
首先我们把应试教育界定一下,即为“一种专门应对考试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关注的焦点是考试分数和考试结果,一切以考纲、考点及考试成绩为指挥棒来组织教学、评估学生以及评测教师和学校,而这些考纲及考点又很难体现创新思维的成分,这就不可避免的在教育教学中会忽略一些过程性的东西、一些有关人的整体及全面发展的问题,一些对人的创新思维培养和激发有利,但对考试成绩的提升没有多大帮助的那些因素也就很自然的容易被忽视,所以,通过应试教育培养创新思维,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有两种改革策略来处理这个问题:
1.改变考评标准,更新考纲,在考试中,适度增加创新思维的测试,倒逼应试教育的改革,这样,要想“应试”出好的成绩,就非得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这种创新思维能力。
当然,这种办法的难点就是可操作性差,因为不太好通过统一的考试来衡量创新思维的水平高低,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啊!😄
2.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既能获得甚至超过应试教育所能达到的分数及成绩,又培养了人的创新思维,带来全方面人的真正的,整体的生命成长与发展,更重要的,这也能带来教师的生命丰富及发展。
无疑,这种策略是好的,常被称为“素质教育”。但需要教师主动的“重启自己”、不断的“更新自己”,全面的“丰富自己”,而教师这样做的动力和压力来自哪里呢?这是关键也是难点。不然,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很多年了,但教育现状还是不容乐观,这就是事实。
在国家政府层面还没有或无法大动干戈的推动之前,若能有一批足够热爱教育的先行者们行动起来,这样去尝试着做,以点带面的铺开来,取得瞩目的成绩和效果,吸引各方面资源包括生源,从而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形成挤压,这也未尝不是一个策略。仅是个人观点供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创新思维内在动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创新思维内在动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