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红外线市场趋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红外线市场趋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教高人,我国的红外探测技术发展的怎么样?
红外技术的内容包含四个主要部分:1.红外辐射的性质,其中有受热物体所发射的辐射在光谱、强度和方向的分布;辐射在媒质中的传播特性--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热电效应和光电效应等。2.红外元件、部件的研制,包括辐射源、微型制冷器、红外窗口材料和滤光电等。3.把各种红外元、部件构成系统的光学、电子学和精密机械。4.红外技术在军事上和国民经济中的应用。由此可见,红外技术的研究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既有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背景特性,又有红外元、部件及系统;既有材料问题,又有应用问题,到目前为止,只有为数很少的工程化产品提供军方,目前实现批量生产和焦平面探测器组件相当于西方国家较早一段时期的水平,红外测技术总体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2000年底,通过引进阵列探测器,红外探测器的多样化应用在高端市场有了进一步发展。由HeimannSensors为首的多家厂商***取了“技术推动”的策略开发出基于热电技术和热电偶技术的红外探测器。一些MEMS厂商如欧姆龙和松下,将其专业技术运用到复杂的MEMS结构制造中,确保了热电偶技术在阵列传感器市场的统治地位。
热电偶技术的统治地位在2013年受到了一款新产品的挑战,该产品是基于红外成像厂商ULIS的一项技术。这款大型红外探测器是第一款具有 100x100像素以下的实际分辨率(不带窗口)的微测辐射热计,旨在占取快速发展的红外探测器市场的份额。2014年,非致冷红外成像市场的领导者 FLIR有可能加入小型微测辐射热计阵列领域的竞争。在未来,红外探测器的下一个技术进步是封装级别向真空封装或晶圆级封装发展,同时利用制造工艺优化以缩小像素间距。
由于竞争厂商的多样性,红外探测器市场的竞争格局非常复杂。要对各个竞争对手的技术背景和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弄清楚什么是总体有效市场以及需要面对哪些挑战。
未来大型红外探测将占有一席之地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红外探测器产业市场运行暨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小型红外探测器是受价格驱动的商品市场,而中型和大型阵列探测器则是受成本和性能驱动的市场,并且为新产品提供了差异化的空间。但是在每种红外探测器技术(如热电/热电偶/微测辐射热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障碍。由于这些技术都是基于不同的制造工艺,如果没有企业合并或收购,很难从一种技术转换到另外一种技术。同样从产品角度来看,由于依赖强大的知识产权或者MEMS制造能力,要从小型探测器切换到阵列探测器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厂商没有直接参与竞争,但仍有机会在具有巨大潜力的大型探测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红外探测器行业定义
红外探测器(Infrared Detector)是将入射的红外辐射信号转变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红外辐射是波长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的电磁波,人眼察觉不到。要察觉这种辐射的存在并测量其强弱,必须把它转变成可以察觉和测量的其他物理量。一般说来,红外辐射照射物体所引起的任何效应,只要效果可以测量而且足够灵敏,均可用来度量红外辐射的强弱。现代红外探测器所利用的主要是红外热效应和光电效应。
FLIR Systems是全球最大的红外探测器制造商,其次是Lynred、Guide Infrared、BAE Systems和Leonardo DRS。2019年,前五大制造商合计占有全球超过57%的市场份额。
2020年中国红外探测器市场规模达到了XX亿元,预计2027年可以达到XX亿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R)为XX% (2021-2027)。
恒州博智发布《2021-2027中国红外探测器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报告研究中国市场红外探测器的生产、消费及进出口情况,重点关注在中国市场扮演重要角色的全球及本土红外探测器生产商,呈现这些厂商在中国市场的红外探测器销量、收入、价格、毛利率、市场份额等关键指标。本文也同时研究中国本土生产企业的红外探测器产能、销量、收入及市场份额。此外,针对红外探测器产品本身的细分增长情况,如不同红外探测器产品类型、价格、销量、收入,不同应用红外探测器的市场销量等,本文也做了深入分析。历史数据为2016至2021年,预测数据为2021至2027年。
人体红外报警系统的应用前景?
· 优点:安装简单、价格便宜;
· 缺点:飞鸟、动物、温度、光线、空气流动、雾气、雨雪等等环境因素以及安装方式、角度、位置等因素都很容易引发误报。
发展趋势
· 更稳定/可靠:增强探测器抗RFI/EMI、防雷电等能力,以适应恶劣环境;
· 更多样的功能:如探测器可调频、防遮挡、防喷盖、防破坏等;
红外报警器作为防盗报警的关键产品,被动红外探测器的无线化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无线探头除了满足室内装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方便安装,节省施工成本。随着社会发展,人工成本不断提高,过去的有线报警器安装需要付出繁重的布线工作,很多大的工程商的不得不关注施工成本的核算,从而选择无线报警系统。
基于自身结构特性,如何运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合理解决其固有的产品问题,是无线报警产品赢取未来市场的重要基础。随着TP/IP技术的发展,无线报警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兼容性、稳定性、扩展性始终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发展趋势。
无线红外报警器的市场应用通常产品做到最后必定是细节制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专业程度,决定了无线报警系统的市场成败。市场细分是无线报警器未来应用的主要趋势。在应用市场上,无线报警将朝着更细化的方向前进──针对不同的市场,推出不同的产品。
红外成像技术可以在什么领域应用?
由成飞研制的歼20,作为***空军目前现役最强战斗机,可谓从材料到工艺都精心打造,各个领域的高精尖[_a***_]自然也是毫不吝惜地实装上机,而这当中,具有百万像素级的红外成像系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关于歼20内部构件的详情一直是个谜,但是从今年珠海航展上面曝光的一台1280乘***规模的红外器件阵列来看,中国目前已经实际掌握了百万像素级的成像系统并应用于飞机之上,这种仪器有多厉害?看得远不说,还非常清晰,即使是在图像相对模糊的热成像模式下,也依旧可以看清人的头发丝。
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到,理论上而言,像素越发多所能够探索并显示到的图像就越发清晰,探测距离就更远且更强,目前来看,战机主流的红外成像系统一般都***用600乘512规模地阵列,大概相当于30万像素,这点像素足以支持战机在9000米高的天空探测到50公里外战车规格的地面或者水面目标,而诸如F35这样的次时代战机所配备的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像素更是达到了百万级别,能够全方位并将效果几倍,无论从哪个方向出来,都将第一时间被探测到。
如今从我国曝光同样参数的红外成像系统,再结合布满歼20机身的分布式光学孔径来看,我国已经掌握了至少不亚于美国的先进技术,除了可能已经实装歼20之外,更有消息称我国目前正在给俄国传输同样水平的红外探测装置,这种不太敏感的技术其实***化拿出去卖是最好的了。
一般来说,战机探索目标无非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雷达发射辐射电磁波进行搜索,这种方式看得更远,但由于是主动探测,因此也有着暴露自身方位的风险,且在隐身技术当道的今天,隐身以及反隐身技术的较量,更让雷达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而另外一种探测方式:即红外探测则显然不存在这个问题,虽然针对肉眼的光学隐身目前还只存在于科幻电影当中,但在诸如黑夜,以及浓厚烟雾等视野不佳的气候环境之下,使用者的视野依旧会受到很大限制,这个时候,便需要红外成像系统来帮忙了。
红外光瞄的原理很简单,即通过传感器来接收目标温度信号,再将其转换为人眼可视的图像,这种信号具有可以具体反映出目标轮廓的特征,在上述不良环境下,可以帮助使用以及火控系统非常直观地将目标位置与环境区别开来,从而更迅速地锁定并歼灭目标。
虽然由于受到诸如地球曲率以及气象云层等地球环境的影响,探测距离近成为红外探测的短板,但是红外探测还有一个重要技术优势,那便是安全性,它不像雷达会主动发射辐射电磁波,而仅仅是被动接收目标红外特征,因此,红外探测成为了一种非常隐蔽的探测方式,能够保证目标在被探测甚至跟踪乃至锁定的同时,还浑然不知。
仅仅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宣布红外探测必然在未来空战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隐身战机的越发普及,以及电子战技术的日趋密集,传统的雷达主动探测技术甚至已经成为暴露隐身战机方位的问题所在,而红外探测会成为隐身战机相互试探的过程当中更早发现对方的重要手段。
当然,这并不是说红外探测就可以代替雷达了,毕竟探测距离过近还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针对红外的隐身技术如今也已经实现,所以红外成像和机载雷达不可或缺任意一个,两者相辅相成,涵盖了远距离和近距离,电磁信号与温度信号等全方位,全天候的领域,两者共同构成了飞机的基本态势感知能力。
为什么中距空空导弹是雷达制导,而近距是红外制导?
空–空导弹根据射程远近分为:近距离格斗弹和中距离拦截弹。通常情况下:500米~20公里是近距离空战距离,20~100公里是中程拦截距离。
战斗机在弹使用红外制导或者是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时,要根据目标机的光学特征或者雷达信号特征大小而定。
对于飞机来说它只要使用发动机就会有红外线释放出来,特别是发动机尾喷口,燃油经过空气压缩再燃烧之后,所产生的废气温度非常高!所释放出来的红外特征非常明显,这在近距离空战中,就给了敌方战斗机提供了非常好的目标跟踪源头。
F–16战斗机尾喷口的温度至少在800度以上,红外信号非常强烈,如果在“狗斗”当中被敌机近距离“咬尾”根本逃脱不了。
由于发动机尾喷口的红外线信号强烈而稳定,美军在1950年代中期根据仿生学原理研制出来“响尾蛇”导弹,它就是使用对红光敏感的材料制作成引导头来跟踪敌机尾部发出的红外线...直至将敌机击落。
“红外制导”格斗弹的最主要的部分都是弹头处的红外引导头,它就相当于导弹的眼睛,早期的响尾蛇导弹或者苏联的AA–2“环礁”导弹,使用的是“硫化铅”光敏材料制成,还要使用液氮冷却,但“硫化铅”光敏度不高、分辨层次率比较低,如果敌机迎着太阳飞或者发射红外干扰弹,对它的干扰非常大...这也是早期红外格斗弹命中率低的主要原因!
随着科技的进步,“锑化铟”光感材料替代了“硫化铅”,并且***用基阵排列就像蜻蜓的复眼一样,使得红外引导头敏感度更高,层次更加分明,基阵式红外引导头从最初的32×32位排列到现在的128×128排列,制造工艺逐步提高,性能也跟着大幅度提高。
但红外引导头也有
不可克服的缺点,就是它的跟踪精确度会随着距离远近逐渐削薄,导弹飞行的越远所遇到的气象杂光也会越多,使红外引导头所受的干扰也越来越严重,加之液氮温度的升高也使红外引导头冷却效果变差,温度升高后它自身就会产生红外线,灵敏度进一步下降!所以,红外引导头只适合近距离格斗弹的使用,超过25公里则是雷达制导中距离拦截导弹使用的范围。
俄罗斯R–27雷达制导中距离拦截导弹所使用的雷达制导头,左面是“半主动”雷达引导头、右面是“主动”雷达引导头。
雷达制导(引导)并不是说导弹离开发射架之后,就依靠自身雷达去跟踪敌机,导弹上的雷达直径很小只有10多厘米,而且受导弹电池能量有限雷达功率也很低,如果导弹离开发射架就雷达开机自行制导,仅十几秒钟就会将电池电量使用完!那么导弹也就成了无头苍蝇。所以,为了节省导弹的电池出现了“半主动雷达”,也就是导弹发射出去后,仍然由战斗机的主动雷达去跟踪敌机,并且导弹也接收战斗机雷达回波,不断修正自己的飞行轨迹...直到距离敌机10公里内(末端)才开启自身雷达对敌机进行跟踪和锁定。
而全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指的是:惯性制导+复合脉冲多普勒雷达主动末端,通俗的解释就是:导弹发射出去之后在火箭发动机的推进下惯性向前,到了距离目标20公里左右距离弹载雷达启动工作,脉冲雷达波照射并引导导弹去攻击目标,直至将目标机击毁...这种所谓全制导方式具有一定的“发射不管能力”,目前大多数新一代中距离拦截导弹都***用这种方式去制导。
空–空导弹出现之后,完全改变了空战的性质,高性能战斗机可以使用导弹同时与多架敌方战机在距离几十公里进行交战,哪一方导弹的性能好,肯定会在空战中获胜!即便是进入到了近距离“狗斗”也会是导弹性能好的一方占优!所以,军事强国目前在发展第五代隐身战机的同时,还在大力发展更新一代飞行速度更快、制导性能更好的空–空导弹,以便在将来的空战当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红外线市场趋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红外线市场趋势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