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笔筒创新思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笔筒创新思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笔筒有几种雕刻方法?
有三种
笔筒的雕刻技法 竹制笔筒的雕刻表现形式或工艺,是在汲取以往其他材质的雕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了自身材质的特点和工艺要求,主要归纳为:圆雕、浮雕和线刻三种形式。
竹雕笔筒,通过代代继承与创新的演变,按照雕刻风格和活动区域分成嘉定派、金陵派等派别。如嘉定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吴之璠,他创造的“薄地阳文”雕刻技法,独树一帜,为后人所争相效仿;而金陵派创始人濮仲谦的“大璞不斫”雕刻刀法,更是被后世的文人墨客所推祟。
竹笔筒值钱吗?
笔筒从明末至清一直盛而不衰,成为古代文人墨客们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曾经竹制笔筒被奉为最上品,制作量也,但因其难以保存,传世精品不多。目前竹雕笔筒拍卖是仍然不能打破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创下的纪录,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笔筒最终以1076万元港元成交,成为至今竹雕艺术品拍卖中的价。但是它带动了同类市场的行情,近两年中,内地拍卖市场过百万元成交的竹雕笔筒也层出不穷。
从历年拍卖结果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一个笔筒的价值高低。首先是材质的优劣,自然界中竹生长的范围很广,品种繁多,常见的有毛竹、棕竹、斑竹和方竹等。毛竹亦被称筒竹,枝干较粗,其圆筒状的形体易雕刻成笔筒、臂搁等文房用具。斑竹也叫湘妃竹,主要产于江浙和两湖地区,形体修长,表面有红褐色斑点,传说是由湘妃的泪水所化,斑竹通常被用作扇骨、手杖或其他生活用具。棕竹,颜色较深,纤维粗壮分明,形成了不同的条纹,韧性很强,劈成片状后,多用来拼贴成盒、匣之属。方竹,体细长呈方柱形,产于江浙地区,极其罕见。所以目前市场上笔筒的竹料以毛竹为最。
截至2012年5月20日,竹雕笔筒上拍总量为5270件,成交2045件,成交率38.8%,成交总额2.0262亿元。从2011年开始,金融危机波及艺术品市场,市场受到一定的冲击,而竹雕笔筒成交价排行榜的前十位中,有4件是在2011年及2012年春拍中出现的,成交价都超过200万元人民币,这显现出竹雕笔筒较好的抗跌性能。另外,在2005年之前,竹雕笔筒的高价均由国际拍卖公司创造,当2005年竹雕笔筒以1140万元高价打开局面之后,内地拍卖公司和藏家也开始关注这一品种,并屡屡刷新成交价排行榜。目前竹雕笔筒拍卖价格前十名中,有6个是由内地拍卖公司贡献的。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知。从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明屠隆《文具雅编》:“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湘竹,栟榈者佳”。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但查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
在艺术发展史上,开创新的艺术风格流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的价值往往非同一般,这与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有关。以竹刻为例,嘉定“三朱”以及清初竹刻发展的承上启下人物吴之璠、周芷岩诸辈,其作品的价值非同一般。吴之璠在吸收金陵派浅刻法的基础上,首创“薄地阳文”之法,周芷岩在师承“三朱”深刻法的基础上,又独创“陷地深刻”,这些创新技法的出现,奠定了他们在竹雕刻艺术史上的地位,他们的作品清新而充满活力,呈现出一种与前人全然不同的风格特点,推进了竹雕艺术的发展。
衡量竹雕笔筒的价值,一般从三个方面考量。一是名家所制,如嘉定“三朱”以及清初竹刻发展的承上启下人物吴之璠、周芷岩诸辈,价格都比较高。二是雕工,雕刻复杂,如有镂空、刻花等工艺的,价格比素笔筒要高得多。三是品相,保存完好,包浆好的,价格高于一般的笔筒。
我的回答能否令人满意?欢迎大家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笔筒创新思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笔筒创新思维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